汤俭民在育种实验田里劳动。 (湖北日报通讯员 蔡青阳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陶忠辉 方桐
通讯员 陈峥嵘 李哲文
晨光熹微,稻叶上的露水晶莹剔透。孝感市孝南区农科所香稻育种基地里,一个佝偻的身影时而俯身轻嗅稻穗,时而从磨破边的帆布包里掏出小簿本记载。汗水渗透的衬衫紧贴在瘦弱的脊梁上,在晨光中勾勒出一道执着的剪影。
他叫汤俭民,孝南区农业乡村局正高级农艺师。8月8日上午9时,气温攀升至36℃,66岁的汤俭民已在田里繁忙了4个多小时。“这个种类的香味还不行纯粹。”他折腰拨开稻叶,指尖轻抚稻穗,像慈父抚摸还未长大的孩子。
“汤教师把农人当爸爸妈妈,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人。”学生周启涛慨叹道,他为了育种身患多种疾病,只能吃素食,成了“吃白米饭,咽小白菜,喝白开水”的“三白”专家,却一向想着农人种的粮食好不好卖、大众吃的米饭香不香。
凭着这股拼劲,45年来,汤俭民培育出33个水稻新种类,其间31个为香稻,累计推广应用2000余万亩,为农人增收30多亿元。
誓让鄂米香全国
1985年的新年是汤俭民人生的转折点。那时刚参加作业五年的他回到孝感乡村老家,看见爸爸妈妈对着满仓稻谷忧愁:“稻谷堆在家里没人要,卖不出去,也换不了钱,这个年伤心啊。”
更刺痛他的是,当年9月在昆明大米商场看到的场景——“好消息,今天无鄂米”的招牌赫然悬挂。湖北稻米因质量欠安被商场拒之门外,这个画面像刀子般刻在他心里。
“有必要改动这种局势,让湖北米香飘全国人的饭碗。”这个朴素的愿望,让其时只要中专学历的汤俭民开端了长达数十年的追“香”之旅。
育种并非易事,短则十年,长则一二十年,彼时,没人信任一个中专生能育出新稻种。汤俭民迎难而上,他在日记本扉页写下“六戒”:戒烟、戒酒、戒棋、戒赌、戒斗地主、戒吹嘘,把悉数精力投入香稻育种。
台湾白太阳无删减为了补偿专业常识的缺乏,他白日在田间劳动,晚上挑灯夜读。华中农业大学函授班的同学还记得,每次面授课最终脱离的总是这个缄默沉静的年轻人,他的笔记本上鳞次栉比记满了问题。他还广泛订阅专业杂志、向专家拜师、向同行讨教、向农人取经,罗致各种有用常识。
闻香识稻的“苦行僧”
在汤俭民粗陋的作业室里,350多本泛黄的记载本规整摆放。顺手翻开1987年6月18日的记载:“编号DK-47,株高92cm,叶鞘紫色,香味还在别离……”这样的记载,已坚持30多年。
“稻香是什么香?”汤俭民采来两种稻叶现场演示。开水冲泡后,一杯无甚气味,一杯却散发着新鲜的莴苣香,即使水凉后香气仍然不散。“这便是咱们要找的香味基因。”他说着,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着光。
为了寻觅最纯粹的香源,他的脚印遍及孝感的田间地头。农科所的老同事还记得,汤俭民常常天不亮就出门,带着干粮和水壶,一走便是一整天。“他闻稻穗的姿态,就像品酒师鉴赏美酒。”
育种是场马拉松。夏日在孝感,冬天赴海南,汤俭民把一年当作两年用。妻子患病他没在身边照料,儿子出世时他在海南忙育种。
在海南陵水的育种基地,汤俭民开始住在漏雨的工棚里。他把雨水存着,缺水时就用来煮面条。“最难熬的是蚊虫。”他卷起裤腿,小腿上布满了暗褐色的疤痕,“海南的蚊子特别毒,咬一口要肿半个月。”
为了育种,汤俭民不怕喫苦。他翻阅材料的手指,一向曲折着。这是为了不耽搁育种,他回绝给受伤的手指上夹板形成的变形。
“您懊悔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问。
“懊悔干什么?我上夹板了就不能干活儿,我的时刻是很名贵的。”汤俭民信口开河。
但是,十月妊娠能生孩,十年苦累难出种。2003年,台湾白太阳无删减一场飓风摧毁了海南实验田,七年汗水毁于一旦。那晚,汤俭民蹲在田埂上哭得像个孩子。但波折未能击垮他,他抹干眼泪接着干。
苦心人,天不负。现在,他培育的33个水稻新种类悉数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其间,2个获种类专利权、6个获评湖北省严重科技成果,“广两优香66”被农业乡村部确以为“超级香稻”,“鄂香2号”填补了我省无高级长粒香型粳米的空白,成为“江汉大米”的首选种类。
要留香气满天地
“育种要跟着农人需求走。”汤俭民常带着年轻人造访农户。他每年联农助农20余户,送出优质种子2000余斤,与2000多名种粮大户保持联系,忘我教授育种技能。
新铺镇徐山村乡民张水华是受益者:“一般稻卖一块二,香稻能卖两块多。有汤专家辅导,咱们增收有决心。”
作为“五老”志愿者,汤俭民坚持到校园、社区宣讲,用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安心从业、谦虚学艺。他说:“要让更多人爱上农业,投身农业。”
孝南区毛陈镇大桥村种粮大户周尚文捧着金黄的稻穗笑着说:“上一年跟着汤教师种了176亩新种类,增收4万多元!现在咱们的米能进北京和上海的超市。”
汤俭民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农人电话。农技员小刘回想:“有次他高烧39℃,传闻农田出问题,拔了输液针头就往田里跑。”他常说:“农人的事耽搁不得。”
长时间在水田里作业,致使汤俭民4次感染血吸虫病,引发胆囊炎、胃溃疡等疾病,多年来只能吃素食,不敢吃荤。医师屡次正告,家人屡次劝止,他总反诘:“能让爸爸妈妈丢下襁褓中的孩子吗?种子便是我的孩子!”
“若得种优农家喜,何必倾诉苦与累。”2018年退休后,他谢绝高薪延聘,留在孝南区农科所培育新人。现在,“师徒团队”已有12人。00后研究生王小文说:“汤教师教会咱们,育种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修行。”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