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露思解约风暴开逐光者txt下载始:今天人们接受什么样的抑郁叙事?

来源:荆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8-15 07:04:15


赵露思诉经纪公司微博。照片来自赵露思本人微博“赵露思微博”截图。

自去年年底以来,赵露思因身体状况频繁热搜,剧组晕倒,被送往医院抢救,不能走路,不能说话,不记得台词,严重躯体化..这些条目反复与赵露思联系在一起。赵露思的“人气”在经常与抑郁症“捆绑”后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网民的态度逐渐从最初的同情转变为质疑,热烈讨论赵露思是否生病、歇斯底里(分离转性障碍)还是抑郁症,甚至以她的“消费抑郁症”为由质疑她。

当然,赵露思的精神健康状况取决于事实,而不是别人的猜测和猜测。

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人们以“消费抑郁症”为由表示怀疑?在过去,一个人透露自己的精神疾病经历——无论如何,无论疾病的程度如何——往往能得到别人的普遍理解和同情。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公众对精神疾病认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开始诚实地讲述他们与精神疾病斗争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疾病患者的羞耻感似乎在减弱,至少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公开谈论疾病。另一方面,滥用“抑郁”标签让人们警惕,“抑郁是一块砖,需要移动”“玉”“玉”和其他笑话背后是人们厌恶这个标签滥用,特别是对那些真正的病人,滥用已经成为他们正常表达自己的疾病,使他们陷入更深的痛苦。


脱口秀演员小帕分享了他的双相情感障碍经历。

那么,公众人物公开自己的精神病经历与公众认知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期待着什么样的精神疾病叙事?当抑郁症再次成为娱乐话题的焦点时,本文将讨论公众讨论的精神疾病是如何在公共文化圈“打破圈子”的,以及电影和电视剧等媒体从什么角度参与这些叙述。

撰文|帕孜丽娅。

被想象的精神疾病。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河流中,健康的负面疾病总是伴随着我们。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双重公民身份,一个是健康王国,另一个是疾病王国。“人类对疾病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这在精神疾病中尤为明显。

与常见的生理疾病不同,精神疾病往往很难看到明显的病变,这种“不可见性”使精神疾病“难以理解”。这些疾病通常以某种感觉的形式出现,但感觉很难共同存在,就像男性很难真正理解女性痛经一样,健康的人也很难想象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两极分化。精神疾病患者可以用一些形象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这些表达只是给观众一个想象空间,不断想象患者所经历的一切。想象力有助于我们理解,但想象力很难涵盖所有的情况有时会限制我们的感受,从而影响我们对这些疾病的认知。

虽然现代社会不再将精神疾病视为“中邪”,更不用说“巫术”或其他仪式了,但大多数人对这些疾病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他人的叙述和媒体呈现中。例如,抑郁症是一种活力丧失,表现为抑郁、失眠、食欲不振、不愿出门;双相情感障碍是抑郁、躁狂和两种极端反复挣扎的疾病;至于饮食障碍,表现为暴饮暴食或厌食、减肥和过度减肥;焦虑症是心悸、坐立不安甚至恐慌的同义词。


剧照《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2023)。

影视剧、综艺节目甚至社交媒体平台共同塑造了我们对这些疾病的基本认知,但它也使我们标记了精神疾病,并对每种疾病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认知。因此,当有人说他患有某种精神疾病时,他习惯性地代入这些固定的认知,反复观察当事人是否与标签一致。当我们与标签一致时,我们可能会表示同情。当我们与标签不同时,我们不禁怀疑疾病的真实性。我们怎么能笑得这么开心?她假装生病了吗?

这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殊之处。我们不会要求骨折患者打开石膏或取出X光片,看看伤口是否符合我们对骨折的认知和想象。然而,精神疾病的不明显使患者经常陷入自我证明,或证明他们真的生病了,或证明他们仍然有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尽管他们生病了。对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这种生理性疾病不需要经历的困境可能是最常见的经历。

罗伊·理查德·格林克曾指出,文化创造了“正常”,因此一些人被归类为“异常”,而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群因不符合“正常”标准而被各种污名化的“异常”人。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常”是建构的,我们建构了“正常”,使另一部分人“异常”,逐光者txt下载但实际上,这些“异常”群体可能不符合“正常”标准,不能完全符合“异常”标准,为了分类,他们只能反复拿出自己的“异常”证据。


“任何人都不正常:文化、偏见和精神疾病的污名”。

作者:[美]罗伊·理查德·格林克。

【德】韦凌。

版本:2023年3月,中信出版集团。

仅从描述来看,这种情况太荒谬了,但这可能真的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无论是证明他们“真的生病”,还是证明他们“真的康复”,是一个奇怪但真实的故事,这样的困境也让许多患者难以感受到应该存在的社会支持。

当然,在很多人眼里,精神疾病患者的自证并不是公众认知不足造成的,而是滥用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标签的人造成的。换句话说,标签化的抑郁症导致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陷入自我证明的困境。要解释这个问题,可能首先要从修辞抑郁开始。

抑郁症“扩大”:

精神疾病是一种修辞。

正如前面提到的,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于难以表现出来。除了严重的发病期,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看起来像“普通人”,但抑郁症将成为最容易滥用的标签,这也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


电影《丈夫患抑郁症》(2011)剧照。

抑郁症的名字很容易让人与抑郁症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有抑郁症。因此,抑郁症是最容易理解的情绪。与双相情感障碍、饮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相比,抑郁症的“伪装”门槛较低。只要你不感兴趣,甚至在镜头前哭泣,然后在网上填写一些流行的量表,你似乎可以说你很沮丧。这种几乎“自我诊断”的抑郁症更像是一种表现,最终指向的是通过患者身份获得一些特权的期望。

在精神分析学中,有一个常见的概念叫做“继发性利益”,即患者利用疾病、症状或影响他人,从而获得实际利益。事实上,许多在网上或生活中声称抑郁的人只是在抑郁症标签的帮助下合理化他们的越轨行为。抑郁症已经成为他们为自己开脱的武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在负面新闻中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希望扭转舆论。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到很多人对抑郁症的判断,也出现了“玉”、“玉”等具有明显嘲讽意义的词汇。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比西方晚。在很长的历史中,精神疾病在中国只指精神分裂症,精神疾病等于疯子的概念也很普遍。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位在中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注意到,在中国,神经衰弱的发病率远高于抑郁症等疾病,尤其是患者本人。即使抑郁症治疗后有所改善,他们仍然相信自己是一种器质性疾病,如神经衰弱,而不是抑郁症。凯博文对这些患者对抑郁症的坚决否认感到惊讶。他将这种表现归因于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殊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抑郁症更像是一种退缩和消极。只有当这些表现以器质性疾病命名时,才能获得存在的合理性。

近年来,公众对抑郁症有了更多的了解。“精神感冒”和“黑狗”的出现和流行也使抑郁症成为允许的存在。抑郁症最终不再是软弱和虚伪的同义词,更不用说富人和学者的独家疾病了,而是一种可能广泛存在的生理疾病。

认知的转变也体现在对抑郁症的叙事中,媒体对抑郁症的报道也从最初的“他人化”开始、近年来,对疾病的污名化逐渐转变为更具人文关怀意识、聚焦个体困境的常见报道。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抑郁症”的编码,以及“抑郁症”在中西文化中的独特审美内涵,为抑郁症增添了一点浪漫。在许多流行小说中,抑郁症的主角总是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智商、知识或艺术天赋,而抑郁症使他们散发出“病态天才”的气质,使一些人将抑郁症与优秀、忧郁的诗人气质联系起来。因此,许多人会选择盲目地认领患者的身份,似乎抑郁症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


电影《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剧照。

由于浪漫而扩大的精神疾病也包括双相情感障碍。逐光者txt下载直到今天,这种疾病仍然被一些人称为“天才疾病”,甚至以梵高、伍尔夫、海明威等人为例,证明躁郁症是天才的表现。

显然,大众媒体和文化产业一方面打破了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另一方面,在传播形式的影响下,这些疾病增添了神秘或浪漫的色彩,直接导致这些疾病成为好奇心的象征,而另一些人则通过索赔疾病来完成自我身份的独特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互联网上生活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他们期望获得更多的想象疾病光环。当公众人物参与精神疾病叙事时,这种倾向会更加明显。

与名人“联动”后的精神疾病。

名人的影响使他们经常成为“意见领袖”,名人的影响甚至反映在疾病知识的传播中。伊森·沃特森发现,戴安娜公主承认自己患有暴食症后,英国暴食症的发病率达到了顶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日本皇太子妃雅子患“抑郁症”的消息也极大地促进了“抑郁症”在日本的普及。


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国精神疾病的全球化。

作者:[美]伊森·沃特森。

译者:黄晓楠。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事实上,国内抑郁症的普及也离不开名人的影响。每次公众人物讨论精神疾病,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例如,近年来,张国荣、崔永元、李玟和马思春都让更多的人关注抑郁症可能带来的症状和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抑郁症的偏见。在自身影响力的帮助下,公众人物使精神疾病成为一种可见和可讨论的存在,这也有助于减少一些患者的羞耻感,使他们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容易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人物披露自己的病史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为了获得继发权益,一些公众人物给自己贴上了精神疾病的标签,并将精神疾病作为自己表演的一部分。他们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普通人,这使得滥用标签的负面影响更大,精神疾病再次被污名化的风险更大。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对公众人物的精神疾病表现特别敏感,因为公众人物的每一次刻意表演都可能影响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条件。


电影《美丽的心灵》(A Beautiful Mind,2011)剧照。

当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接受那些真正生病并透露自己生病经历的公众人物。这些患者不仅希望获得社会支持,还担心参与精神疾病叙事的公众人物会加剧精神疾病的扩张,从而影响公众对疾病的真实认知。就像不是每次咳嗽打喷嚏都是感冒,也不是每次抑郁都是抑郁,也不是每次焦虑都是焦虑。然而,当公众人物的参与使社会过于关注精神疾病时,可能会导致一些未生病的人自我替代,进而导致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误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公众能够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群体。我们似乎一直致力于使这些疾病的相关词汇更加科学,更符合精神病学诊断的定义。只有这样,公众才能真正理解精神疾病患者所经历的各种身心痛苦。

因此,我们又回到了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这些疾病如此独特,我们才有如此多关于它们的叙事。


电影《忧郁》(Melancholia,2011)剧照。

当然,即使我们看到更多的患者分享,阅读更多的相关文献,甚至阅读更多的病例,我们也可能无法真正同情那些患有疾病的人。正如鲁赫曼(人类学家,有“心分两路:人类学家精神科笔记”等。)所说,同理心永远不会准确。这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可能更为明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讨论精神疾病。相反,正是这种独特性给精神病学带来了奇妙的吸引力,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场景远比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小世界里能想到的更荒凉、更崎岖,但也更令人惊讶”。

作者/帕孜丽娅。

编辑/西西。

校对/刘军。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