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中)和学生参加传统文明进校园著作展 通讯员供图
葛海展现著作《关公图》
葛海辅导学生创造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实习生 王分明 通讯员 王兵
一张红纸、一把刻刀,再辅以剪刀,在手指的灵动翻飞间,纸屑如雪花般飘落,不一会儿,一座活灵活现的黄鹤楼便绘声绘色地出现在学生眼前。这般奇特的技艺,出自患有先天足疾的葛海之手。
葛海是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也是武汉市残联“葛海剪纸研讨作业室”负责人。自2016年起,他走进武汉市榜首聋校,担任公益特教剪纸教师,用耐性与爱心,为聋哑学生敞开了一扇通往非遗剪纸技艺的大门。在他的尽心教训下,120多名学生不只把握了雕花剪纸技术,更被他达观向上的精力深深感染。
命运曾无情地在少年葛海身上刻下残损的印记,但他以手中的刻刀,在红纸上镌刻出归于自己的生命篇章。
破格入会
从“野路子”到剪纸大师
1977年,葛海出生在武汉一个一般工人家庭。由于先天肢体残疾,他被评定为肢障三级。但爸爸妈妈“心能够比谁都巧”的鼓舞,点着了他对艺术的寻求。小学五年级时,爸爸妈妈节衣缩食,每月从200元收入中挤出50元,送他到武汉市青少年宫学习素描。寒冬腊月,他的手冻僵了,捂一捂持续画。四年间,他用秃了很多铅笔,用完了很多素描纸,对艺术的执着从未改动。
1993年,父亲突发脑瘤逝世,16岁的葛海被逼停学,跟着父亲的搭档们学习丝网印刷刻字工艺。17岁时,他南下南京,跟姑奶奶学习玻璃制造工艺。白日,他拖着残疾的腿转移玻璃;晚上,他在库房描摹自己搜集的老花样剪纸著作。没有专用纸材,他就在旧报纸上操练。19岁学成归来,他虽挂职于武汉某服饰公司,却一直割舍不下对雕花剪纸手工的酷爱。
1998年,葛海带着自学的一大册剪纸著作参加湖北省剪纸学会年会。会长刘仕标先生看到这些著作时,登时愣住了:“这是你刻的?这刀法,这构图,不像自学成才啊!”得到必定的答复后,葛海被破格吸收为会员,成为刘仕标门下最年青的弟子。*****僵国语版在线播放优酷*
在师傅辅导下,葛海体系学习了当地传统雕花剪纸的文明与技法。后来,通过很多雕花剪纸名家长辈的仔细点拨,他在湖北传统雕花剪纸的技法上交融武汉国都雕花剪纸的技艺精华,风格兼具南北,方法愈加多样,体裁源于日子。2003年,他改进出集多种功用于一体的专用雕花剪纸刻刀,又研制出新式蜡盘,冬不硬夏不软,耐刻防腐且不伤刀。2010年,他荣获“湖北省闻名剪纸艺术家”称谓;2018年,他耗时一个月创造的《关公图》,以细腻刀工斩获美蕴秋歌大赛民间艺术类最佳著作奖。
无声花开
一把刻刀架起心灵虹桥
2015年,武汉市榜首聋哑学校负责人找到葛海:“葛教师,咱们的孩子想学剪纸,但一般教师教不了,您能来吗?”葛海坚决果断容许了,但榜首次走进教室时,他仍是慌了——20多个孩子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声音,只要手语教师比划着介绍。
“我站在讲台上,手都不知道往哪放。”葛海回想,“后来我想,已然孩子们听不见,那我就用举动说话。”他拿起刻刀,在红纸上刻出一朵简略的花,然后指指孩子,又指指纸。一个女孩犹疑着接过刻刀,刻出歪歪扭扭的线条,葛海马上竖起大拇指,用手语比划:“很棒!”女孩笑了,那是葛海榜首次看到聋哑孩子的笑脸如此绚烂。
课堂上,葛海不只体系解说理论知识,还对症下药规划出阶梯式课程。低龄学生从十二生肖入门,高龄学生应战京剧脸谱技法。他带领孩子们协作完结杂乱著作,从史猜中发掘老纹样,饯别“把古物用活”理念。为下降学习门槛,他将三折团花变为六折,避开镂空难点,让孩子们在DIY中收成成就感。
从2016年开设课程以来,孩子们完结了很多系列著作。56个民族系列让他们了解不同民族文明特征;抗战前史系列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军运会系列让他们参加热门事情;“不忘初心、紧记任务”系列紧跟年代热潮……
学生刘思佳是葛海的得力助手,通晓手语,能精确翻译指令并帮同学修正著作。一次,她刻《千手观音》遇到瓶颈,葛海在她的著作空白处添了几笔云雾,画面马上鲜僵国语版在线播放优酷活起来。刘思佳问询创意来历,葛海用手语答复:“艺术要留白,就像人生要容纳。”
近10年里,葛海带领120多名学生创造了数百幅著作。在2018年湖北省第十一届黄鹤美育节艺术实践作业坊评选中,他辅导的雕花剪纸作业坊荣获一等奖。本年7月,他辅导学生创造的剪纸著作《千手观音剪纸艺术》《武汉戏码头脸谱剪纸系列》《武汉风景剪纸系列》等6个系列共16幅著作当选武汉琴台美术馆“梦绘江城 美润童心”武汉市中小学生艺术展。评委点评:“这些著作不只要技艺的精深,更有生命的温度。”
剪纸还改动了孩子们的性情。一位内向的男孩完结榜首幅剪纸后,自动拉着葛海的手共享高兴,这让葛海深感艺术不只是技艺传承,更是心灵治好。
传达非遗
他要让年青人爱上剪纸
2013年,在武汉市残联协助下,“葛海剪纸研讨作业室”树立。这儿既是创造基地,也是聋哑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业室里挂着他的代表作《关公图》,贴满学生著作。书架上摆着300余件明清剪纸文物,这些都是葛海从旧书摊、古董商场淘来的宝物。
“这些老剪纸,每一刀都刻着前史。我想办个展览,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葛海说。2021年,在武汉市文联和市残疾人社会服务中心的协助下,葛海兴办武汉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创造基地,至今现已招待来自9个省份的研学团队。孩子们在此体会刻纸、学做蜡盘,临走时,葛海都会送一套刻刀和红纸,鼓舞他们持续操练。
作为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为了化解“人走艺绝”的危机,葛海花了5年时刻,把自己多年教育经历整理成技艺图谱,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将口述经历转化为什物教材。他还自学文物修正,成功修正了多件具有前史意义的剪纸,让褪色的线条重焕活力。
“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是活的。”葛海说,“我要让剪纸走进现代日子,让年青人爱上它。”他有两个愿望:一是在武汉博物馆举行大型剪纸展,让更多人感触非遗魅力;二是树立私家剪纸博物馆,免费向大众敞开。
“当听障孩子用剪纸表达情感,当肢障人士用刻刀找回自傲,这就对错遗最巨大的力气。”葛海表明。
【责任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