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科
搜索
账户
常见问题
当前学科:党史知识竞赛
题目:
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A . 正确
B . 错误
答案:
<查看本题扣1积分>
查看答案
答案不对?请尝试站内搜索
推荐知识点:
油气分离器的液位控制器,为什么压采用PI式的?而不用P式的?
Fzh-CTC分散自律调度集中车站自律机通过()口与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的地面接收机相连接。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务目标是()。
各种形式容器包装的液体腐蚀品均严禁()。
下列哪项是久病畏寒的主要因素()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铺设了友谊理解合作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自信友善包容负责任大国形象,全面提升了我国同欧盟关系水平。期间,深刻阐释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和文明观,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第一,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第二,权利和义务并重,在强调各国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第三,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第四,治标和治本并重,加强防扩散出口控制,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坚定不移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积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材料二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第二,文明是平等的,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实现文明和谐。 结合材料一,运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知识,阐明我国提出核安全观的依据。 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启示。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在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我国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